西域万里行摄路,中州半梦大唐人
来源: | 作者:Ray | 发布时间: 2017-09-22 | 538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题记 
此次西行,旅行、摄影兼而有之。自始发地算起,粗略估算总行程7600公里(约合15200里,标题所言“万里”也并不夸张)。途径各个关城要塞、塞外风光自是与江南、中原大不相同。加上一星半点的文人情怀,想来最贴切的,莫过于用大唐地图来做此篇游记的开篇吧。
一路行摄,不仅用单反拍摄,同时也少不了用手机咔嚓几张。无论是因为手机拍照的便携,还是为日后“手机摄影”的专题留下点素材资料,都是上好的。不过对于此行而言,一路都用手机拍照的主要目的:每张图片的GPS定位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行程的轨迹,回顾起来也更有些依据。

我们的行程大抵如此:

此处,我用的不是当下的中国地图
而是公元741年的大唐地图

即便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,唐朝的版图也非一成不变。公元741年,即唐·开元二十九年,正值家喻户晓的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,史称“开元盛世”,但此时节,大唐版图已经是比太宗时代要缩水很多了。

从汉代张骞出塞,进而逐步打通的“丝绸之路”,历经千年,兴盛不衰。至唐代已是鼎盛时期。然而安史之乱后,便也逐渐消亡。因此这张地图应该也可以算作是丝绸之路最后辉煌的见证者。基于以上原因,我突发奇想,将手机记录的此行游踪与公元741年的地图相叠加,简直就是一次出境游!若将自己置身于彼时彼地,我们的行程可以描述成:

“自江南道一路西行,至长安,进而入甘凉地界。西出大唐疆土而入吐蕃。游西域而转道北上,再入陇右道,直取阳关。入阳关、过玉门,沿祁连山经甘州而重回陇右节度使辖下。途中或可见突厥风俗一二。”

满满的边塞游侠之风扑面而来。若翻译成白话:青海湖——茶卡盐湖——可可西里——敦煌莫高窟——水上雅丹——嘉峪关——张掖——祁连草原,顿时就失掉了历史的厚重和想象的空间。


设备的选择


既然是行摄,旅行和摄影兼而有之。若是专程拍摄,无论是车辆安排,人员配备,都为了完成拍摄而制定计划。设备选择的原则即便是宁滥勿缺也不为过。但旅行摄影毕竟不是那么职业的。设备的功能虽然要考虑,但是旅行的便携性也是不能忽视的。

综合考虑了体能以及几乎饱和的行程安排,所以在摄影器材的选择上,还是尽可能简单、轻量化。135的单反去掉了竖拍手柄;24-70的中焦作为主力镜头(回程后总结一下,绝大多数图片均是用它完成);广角镜头作为备用,所以只用了分量轻、体积小的17-40;而长焦镜头,终因为体积和重量的原因,被舍弃了。此外配件方面,还带了三脚架、机顶热靴闪光灯,强光手电也被列入摄影器材表中。即便做了精简,这些设备的总重量也是比较可观了。


① 吐蕃境内第一站
从西宁出发,沿青海湖南岸一路驱车,抵达第一站“沙岛”。这里在唐明皇杨贵妃的年代,已经是吐蕃境内了。长三角的朋友们还在40℃高温下赖着空调求生的时候,沙岛的自然气候加上并不受欢迎的阴雨天气,迫使我们冲锋衣上阵才可勉强御寒。




② 茶卡的天空之镜
次日,相隔100多公里的茶卡盐湖,则是完全用另一番面貌招待了远道而来的旅者。内衬抓绒的冲锋衣变成了防晒的皮肤衣;登山徒步的鞋裤都换成了短裤凉鞋——俨然一幅海滩度假的扮相。有“天空之镜”美誉的茶卡盐湖让我们着实感受了一番静逸之美。无论你风云变幻,它自独享安然。目光所及之处,只有游人脚下还能泛起水花,除此,便再无涟漪。

湖水是死的,死一般的静
湖面是活的,任何变换都在湖面上演

如果后期修图用这种对称的手法去表现水面,是要被人说“偷懒”、“失真”的。但在这里,这样的对称,就是真实的、触手可及的。



③最美的风景在路上
国人笑谈旅者形象:上车睡觉,下车尿尿,到了景点拍张照。对于我们这次“在路上”的旅行,更容易落入这样的境地。每日驱车400-600公里,昼不能歇、夜不能寐,车上恐怕是最好的休息的场所。老话不欺人——最美的风景往往在路上。数千公里车轮滚滚,若不留神,不知要错过多少。

中途下车,不仅可以尿尿,也能拍照


似乎走上山头,就能摸到云




这几张图片分别拍摄与不同的地点,互相之间大概也相隔几百公里了。共同的特点就是:都是“在路上”。


④ 可可西里去找羊
就在我们出发前不久,可可西里申遗成功。穿过无人区去找“羊”,是这一站甚至是整个行程的重头戏。与其他景点不同——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景观,只要你去,它们就在那里静候着;而藏羚羊这类野生动物,要见一面,不仅要去到那里,多少还要点运气。

这一次,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

过了这个海拔第一铁路线穿行的山口,前面不远就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地标所在地了。


一路前去的路上,我们已经发现过一次藏羚羊,并且距离公路比较近。可惜的是不在我所乘坐的车窗一侧。等发现时,已经走远了。

按照此行规定,在藏羚羊保护区,客车不能中途停车,最多只能减慢车速。虽然公路不宽,但是因为人烟稀少,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。所以猜测,这样的规定或许不完全是从交通安全出发,更多的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动物。

庆幸的是,我的好运气还没用完。在回程路上,又遇到了2只藏羚羊。这次打开车窗就能看到,而且司机也减慢了车速,让我有时间拍摄。

前文大致介绍了摄影器材,在这,是我认为全程唯一一处需要用到长焦镜头的。但也不怎么遗憾:因为距离藏羚羊的实际距离相对于拍摄需要来说,还是比较远。上面这张图片用70mm镜头,5000万像素的画面,放大比例接近100%的截图。实际像素也就100万左右。按照这个比例推算,恐怕需要带上1200mm的超长镜头,才能满足“痛快”拍摄的需要。考虑到整个行程安排,这个器材需求就显得既不现实、也不必要了。

几乎我印象中所有藏羚羊的图片,都会以青藏铁路为背景。我拍到的这张也不例外。这样的野生动物,竟然已经习惯了与“人迹”共存,而丝毫没有畏惧。恐怕这样的景象,多半是由当地藏民对自然、对野生动物的敬畏而形成的吧。

⑤ 昆仑归来不见山
昆仑山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。这就能理解山口的界碑上何以有口气如此之大的八个字:巍巍昆仑,万山之祖。
儿时看西游记,银角大王跟孙行者斗法:“我这葫芦,是开天辟地之时,太上老君从昆仑山上的一根仙藤上摘的!”言下之意,开天辟地始,便有了昆仑山。
相比之下,所谓的三山五岳,任凭怎样奇险,终究不过是凡间的山峰;而昆仑山脉则是仙气满满,几可通天。



⑥ 只此一处的水上雅丹
水上雅丹地貌,位居现在的青海省西北,若在唐代,仍属吐蕃境内。“雅丹”一说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“度娘”,大致上是一种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。在我国的青海、新疆都有分布。而据说这种远远望去好像漂浮在水面之上的雅丹地貌,只有这一处。




⑦ 塞外边城银汉暗渡
在此之前,从未给银河取过景。究其原因,一则久居闹市,光污染实在严重;二则主要是“懒癌”难治,白天大多拿了一天的相机,午夜时分便很难有勇气和精神了。

这次旅行,从时机来说真的是占尽天时地利。从吐蕃境内的格尔木一路向北取道敦煌的途中,在一处小镇落脚。镇名“冷湖”——估计唐朝这里还是一片荒漠。推算下来,应该是在唐和吐蕃的交界处,阳关以南100-200公里左右的地方吧。小镇不大,整个镇子周长大约5-6公里,南北走向的镇子,主干道也就3条。给人的感觉,不像有人久居的镇子,倒像是原子弹试验场用来测试威力的那种假人小镇一般,透着些许慎人。

午夜时分,带上相机、脚架、强光手电、指星笔,步行20分钟左右,就能找到一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空地。半月斜挂,万里无云,对于拍摄星空来说,也算是比较理想的环境了。

用强光手电,将地面的轮廓照亮些许。此处,备用的广角镜头算是派上了唯一的一次用场。


曝光时间还应该再长些——但是星空拍摄对于周边光线的要求还是出乎我意料的,仅仅10分钟,右侧已经被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灯光有所污染了,更长的曝光时间也就作罢。不过这样也有这样的好处:左侧还是能辨别出北斗七星的大体位置的。

⑧ 天下第一雄关
世人道:东有山海关,西有嘉峪关。作为万里长城的一头一尾,这两座关城本身就带着满满的传奇色彩。不过比起丝绸之路、比起西域、突厥这些名词来说,嘉峪关真是年轻得很。


当年的军事要塞,如今已经成为景点。多少有些感慨“城头变幻大王旗”。
嘉峪关,号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;山海关,号称“天下第一关”。不得不佩服中华文明博大精深,同是“第一”,不伤和气、不损名号。

⑨ 五花肉般的“层峦迭嶂”
若不是吃货到了“亡命”的境界,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吧?不过到了身临其境的时候,也不由得你不这样联想了。








无怪当初看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用五花肉表现山脉的时候,竟然觉得毫无违和感,一定是之前这样的地貌在脑海中早就有了印象。而如今更加真切了。






黑白图片虽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联想到肉食,不过对于这样的题材,黑白的表现可能更能让人静心去凝视片刻。


尾声
至此,西域游记已经完结。图片整理之后,更想找本玄奘法师的《大唐西域记》来研读一下了。